拒學/懼學
Refusal To Study
在現代社會,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壓力增大,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出現拒學的情況。
拒學症不僅是孩子不願意去學校這麼簡單,它往往源於孩子內心深處的問題。這些問題可能與學校的人際關係、學業壓力、家庭環境或其他情緒和心理問題有關。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獨特的,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遭遇了某些使他們感到困惑和無法應對的挑戰。
拒學症/懼學症的定義與原因為何?
拒學症/懼學症是指學齡兒童或青少年出現持續、極度的抗拒去學校的行為,通常伴隨著嚴重的情緒不安、焦慮或恐懼。這種行為並不僅僅是單純的不喜歡學校或懶得上學,而是由於深層的心理或情緒困擾所引起。
拒學原因
【個人因素】
- 精神健康問題:如焦慮症、抑鬱症、過度活躍症等。
- 社交技巧差:害怕與同儕互動或遭受排擠。
- 學業壓力:害怕考試、擔心成績不佳。
【家庭因素】
- 家庭環境:家庭暴力、父母離異或其他家庭問題。
- 過度保護:父母過於保護,使兒童缺乏獨立能力。
- 父母的期望:對孩子的學業壓力或期望過高。
【學校因素】
- 學校霸凌:遭受同儕或老師的霸凌或欺負。
- 教學方式:無法適應教學方法或課程內容。
- 學校環境:例如學校的硬體設施差或不安全感。
【其他因素】
- 前次的經驗:如之前在學校發生的不良經驗或創傷。
- 身體健康:如慢性疾病、缺乏睡眠等。
孩子拒學行為表現與症狀有哪些?
【生理症狀】
- 頭痛:在上學的時間或前一晚特別頻繁。
- 腹痛:尤其在上學的早上或前一天晚上。
- 噁心或嘔吐:這些症狀通常在學校日出現,但在假日或假期則消失。
- 失眠:可能會在上學前的晚上出現難以入睡或夜間醒來的情況。
- 心悸或呼吸急促:特別是在前往學校的途中或想到上學時。
【心理症狀】
- 焦慮和恐懼:對上學感到極度的不安或恐懼。
- 情緒低落或抑鬱:表現出興趣喪失、無法感受快樂等情緒。
- 社交恐懼:對於和同儕或教師互動感到害怕。
- 低自尊:可能因為在學校的某些情況感到自己不足或不被接受。
- 過度擔憂:對於學業、與人關係或其他學校相關事務感到過度擔心。
【具體行為】
- 避免上學:持續地找藉口不去學校,例如假裝生病。
- 憂慮的提及:經常談到不想去學校或怕上學。
- 學業成績下降:學業表現突然下滑,或對學業失去興趣。
- 隔離行為:避免參與學校的社交活動,如聚會或班級活動。
- 情緒爆發:在上學或提及學校時出現情緒上的反應,例如哭泣、發脾氣或過度反抗。
- 經常遲到或早退:試圖減少在學校的時間。
- 改變日常生活模式:如改變上下學的路線以避免某些人或地方。
對於表現出這些拒學症症狀的孩子,父母、教師和學校應提供及時的關懷和支援,並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,如心理師或學校輔導員,以便找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相應的拒學處理幫助。
拒學行為評估量表:判斷孩童是否有拒學狀況
要初步判斷孩童是否有拒學的狀況,可以透過一些量表進行懼學症行為表現評估,例如學校恐懼及拒學評估量表(School Refusal Assessment Scale, SRAS)、學校焦慮評估量表(School Anxiety Scale, SAS)、兒童行為檢核表(Child Behavior Checklist, CBCL)。
這類型的量表通常會評估孩童的情緒反應、在學校的社交互動、家庭因素以及孩童對學校的態度等。
當使用這些評估量表時,重要的是要記住它們只是評估的一環,應該與其他資訊和專業意見結合,以獲得對孩子拒學狀況的全面了解。在使用任何評估量表之前,建議心理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意見。
拒學門診看哪科?懼學症治療方式
當孩子出現不想上學或害怕上學的情況,我們稱之為拒學或懼學症。要為這樣的孩子尋求醫療建議,通常是在兒童精神科或心理科進行。這是因為這些專家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有深入的了解,且具有相應的懼學症治療經驗。
心理諮商是治療這種情況的主要方式之一。諮詢的過程中,孩子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與專家交談,尋找他們不想上學的原因。諮詢也可以教給孩子如何面對他們的焦慮和壓力,並提供必要的情緒支持。
此外,家庭也是重要的參與者。家庭治療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,共同面對孩子的困擾。
除了心理諮商,還有其他拒學治療方式。例如,行為治療是透過正向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,使他們更願意上學。有時,特定的藥物治療也是必要的,尤其是當孩子除了拒學外還有其他心理問題時,學校也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支持,如學校輔導,幫助孩子在學校環境中適應。
【拒學治療方式】
- 心理諮商:如上所述,是最主要且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- 行為治療:重點在於修改孩子的行為,透過獎勵和鼓勵的方式使其返回學校。
- 家庭治療:針對整個家庭進行輔導,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與溝通。
- 藥物治療:對於部分兒童,特別是伴隨有其他心理疾病(如焦慮症、抑鬱症等)的,可能會需要藥物幫助控制症狀。
我致力於幫助每個人找回自己的勇氣與自信,我相信人都擁有獨特的價值,也具備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潛力。
藉由溫暖且支持的陪伴,我會與你一起面對生活的挑戰,找回您心中的希望與美好。
– 陳維志 心理師
拒學症會好嗎?常見的懼學迷思
當孩子出現不想去學校的情況,很多人會好奇這是什麼原因,並且也會擔憂拒學症會好嗎。
實際上,拒學症是可以得到改善的,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和得到家庭的支持,許多孩子都可以克服這一障礙,重新走進學校。但在這過程中,我們也發現有些常見的誤解。
其中一個誤解是,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太沉迷於手機。雖然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在當今的世界中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,但真正讓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,可能遠比這更複雜。
它可能是學校中的人際問題、學業的壓力,或者其他在家庭或學校中的困難。所以,簡單地將拒學的原因歸咎於手機是不夠全面的。
還有一些誤解,例如認為這只是孩子的任性,或者認為只有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。但實際上,任何孩子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拒學的行為!我們應該更加關心和理解他們,而不是用成見來判斷。
當我們面對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時,需要有一個開放和同理的心態。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克服困難,重拾學習的快樂。
如何陪伴拒學的孩子?懼學症的照護原則
如何陪伴拒學的孩子是許多家長會有的疑問,然而陪伴拒學的孩子,需要理解、耐心與恆心。以下是一些建議的照護原則,分別針對家庭和學校:
【家庭照護原則】
- 建立信任關係:首先,家長需要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,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理解。在孩子遇到困難時,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和支援。
- 父母間的溝通:父母應該保持一致的態度和方法,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或不一致的行為。
- 生活作息的改變:確保孩子有固定的生活作息,包括足夠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。這可以幫助孩子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,更容易面對學校的挑戰。
- 尋求專業幫助:如有必要,請尋求心理師、兒童醫生或其他專家的協助。心理諮商特別對於拒學孩童也有相當良好的改善效果。
諮商可以幫助孩子釐清他們不想上學的原因,並提供相應的策略和技巧來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和焦慮。
【學校照護原則】
- 父母與老師間的溝通:學校和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兩個重要場所,所以父母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。雙方應該分享孩子在學校和家中的表現,以便獲得更全面的了解。
- 提供輔導服務: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輔導服務,幫助他們面對拒學或其他心理問題。
- 創建友善環境:學校應該確保學生在校園內感到安全和被接受。這包括防止校園霸凌和其他負面行為。